工作本质就是辛苦的:轻松并不会带来快乐,成就感才会

不论任何公司、工作,所有的问题回到根本都是“人”。同样的工作,有人胜任愉快,有人痛苦不堪;有人两小时能完成,有人需要两天。同样的企画,有人能谈成且乐在其中,有人谈不成还抱怨任务太难。

1.无法预期的人生如何准备

在我的演讲经验中,最常遇到的提问是有关工作及前途的问题,即便我的演讲内容与此无关。从那些热切的眼神及言谈中,我感受到对未来强烈的不安及不确定感。

如此众多的困惑,我完全可以想像:因为我们都是从同样的茫然中成长。

我大学念的是广告,然而念了四年广告之后,对广告业仍是一无所知,也不确定那是否就是自己未来要走的路。毕业后在广告公司工作两年我就换了跑道,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都待在出版界,再也没有回头。因此我问同学,当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如何想得像到有一天会接任一份设计杂志总编辑的职务?如果想像不到,又要如何为这件事作准备?

你如何为一个你无法预期的人生作准备?

反过来说,如果未来都已铺好路,只要照著剧本走──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期待?

当然我们知道,人生充满变数,即便走在按蓝图打造的剧本里,也不可能都以预期的情节前进。当我们认知到这一点,其实是个解脱,既然未来不可控,那么现在就可以放下想要掌控的企图:生命是现在,不在未来。

回到一开始的提问,既然不知道未来将会迎接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那么“现在”要如何准备?对于即将步入社会感到徬徨的学生,应该要为什么而努力?

如果我有机会给当年的自己忠告,一如现在跟同学们的分享,我会想说:此刻你有任何学习机会,就好好去学;有任何好奇的事物,就去探索;有好玩的活动,就去参与;有兴趣的演讲,就去听;有机会旅行,就一分一秒都不要浪费尽情去拓展视野。

不论你是中文系、数学系、设计系……,不论这些科系是否你真心想读,选上了,就把握机会好好去学个透彻,对其他科系有兴趣,就去旁听。老师教的好,打开心眼好好跟他学;老师教的不好,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利用各种资源、请教厉害的学长前辈,自己去得到关于这门学问的理解。

不必担心你所念的科目有没有用,因为你不会知道的。然而我有百分百信心这么说:一定有用。

    就跟阅读一样,任何知识都能给你带来新的激荡,它一定会对你产生作用,只是你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间点、以什么方式对你有用。

我人生中大部分工作经历都与广告无关,但我从不觉得广告白读。与社会上大人普遍的焦虑不同,我不认为在大学里主修的科系便决定了日后的职业。以我而言,虽然眼前工作看似与广告无关,但事实上,那四年的基础学习,对我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帮助。甚至,那便形塑了我与其他科系出身的编辑不同之处──对事情的思考方式不同、做事方法不同、抗压性也有差异。

学习的“有没有用”,并不在表相,大多数时候是思考能力的训练。虽然我理化不好,不可能成为物理学家或化学家,但我知道,如果在这两项领域上我能多开点窍,一定会让我的羽翼更为强大,可以飞到更远的地方。

那并不意味著就多了更多职业的选择,重点不在这里。真正的意涵是,我会更成为自己。不论选择什么职业,都有属于我这个人的基因,都带著形成“我”的丰厚实力,它让我做任何事都能创造只有我能赋予的价值,那会是所有企业和老板看重我的原因,也是我为自己的工作(或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

高中毕业时我的第一志愿是美术系,为此做了许多努力。虽然最后仍没考上,现在回头看,曾经对艺术的热爱仍然成就了一部分的我,后来能企划艺术书系、编辑设计杂志,或许仍得感谢这遥远的机缘,在我的人生中种下至今仍发挥影响力的种子。

念哲学有没有用?念阿拉伯文有没有用?再也不要怀疑。放开心胸去和任何能接触到的学问好好相处,把它当成一个引子、一个线索,去探索你的热情之所在,去充实你的能力、开拓你的想像。

不要担心未来工作在哪里,学历只是第一关,所有的工作能否长久或赢得重视,看得都是之后的东西。而那之后的“什么”,就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你”,曾经累积和充实的实力。

没有剧本的未来,才能活得最像自己。

2.不必凡事追求有用

在我成长的二、三十年间,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手机、网路,都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出现的产物。时代及技术的变化非常快,然而我们的智慧和观念却守旧得令人吃惊。

在我小时候,社会上普遍认为有出路的行业,跟我长大成人、自己有了孩子后相较,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从电影及戏剧中也发现,认为医生、律师才是好出路的价值观,东西方皆然。于是大学里大部分科系都被归为“没有用”,因为对应不到一个“有钱赚”的行业。

然而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有用”的概念从何而来。

每个人所认为的“有用”,必定是从他个人认知而来,姑且不论这认知是否有事实根据,以过去来说,我们终其一生都未必透通明了世上多数的奥秘,就未来而论,技术及资讯的革新日新月异,那么在我们中年、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如何能为某件事是否“有用”下定论?以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设限,会有多窄化?吊诡的是,这仍是现今许多家长坚守的信条。

以一个科系决定往后的人生职涯,不论主客观角度,都没有说服力。在赚很多钱跟赚不到钱之间,还有无尽可能,为什么不把问题变成“赚足够的钱,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至于什么程度是足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每个人答案不同,这不正是人生追寻的意义。

我们有时会把手段错当成目的。试问,赚钱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让我们过好生活,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总之心灵满足才是目的,赚钱是为达目的的方法,而且不是必要条件(有人赚的钱很少,但心灵富足;反之亦然)。没有谋生能力当然很痛若,没有快乐的能力何尝不是?

凡事不感兴趣、不愿投入心力的人,念任何学校都没有差别。

引用我敬重的建筑学者李清志老师的说法,“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是让你将来可以赚大钱或是生活富足无虞(真正赚大钱的人大多不是大学毕业),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你去学习思考,什么才是你人生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什么事是值得你投资一生努力以赴的使命?大学教育不是职业训练,只是教你谋生的技能,大学教育是让你更认识世界、认识伟大的思想,去追寻更美好、更有价值的人生。”

艺术有什么用?读诗有什么用?如果我们对有用的定义只在于眼前看得到的“具体获得”,或是与金钱地位相关的现实考量,那必定会错失生命中许多更有益、也更意义的事物。

“现代人普遍都是急迫的人,他没有时间,他是需求的囚犯,他不懂居然有东西可以没有用,他更彻底不明白,有用可以是一种沉重而无用的负担。”

在人工智慧发展的前景中,有极高比例的行业都会消失,包括我们现在认为最有出路的前几名职业。那么我们更该问的是:人为何存在?

“我们忘了什么值得赞叹,而电脑正提醒我们。”

望向未来,我们更要去面对这样的事实:人的价值并不是被一份工作所定义。人的一生不该为这份“有出路的工作”而活(所谓出路将会一直变化中),再没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给你快乐幸福的保证。

要为什么而活,我们得自己去找出解答,这是所有问题的开端,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提问。

3.锻炼和累积

每个成年人都有银行帐户,即便没有也会同意,储存资金、累积财富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你有没有想过,“人”也是一本帐户,你为自己存入多少价值、有多少可以提领或兑现的筹码,可能比你银行帐户中的数字更会决定你的一生。

刚从出版界进入杂志界时,最难以适应的是杂志有明确的截稿期。我是个时间管理严格的人,规范自己很容易,但杂志是一群人共同完成的作业,需仰赖许多外部协力者,如果外稿延迟,编辑及美术作业时间被压缩,就会发生某几篇稿子即便还未达九十分(不要说一百分了,几乎没有可能)就要出手的状况。不像之前做书,可以同一份稿子一磨再磨,出书时间也不像杂志那般不可动摇。因此,六、七十分就得让它过去的状况,让我非常痛苦,经过好一段调整期,才慢慢找到平衡点。

当然文章及版面的好坏并没有标准,可能有人觉得已经八十分了,我却认为根本不及格,反之亦有可能。我们都是带著自己的认知和心里的一把尺在进行每日的工作,那把尺,就是你对自己的认定。对工作成果的要求、工作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综合的特质最终会形成“你”这个人的帐户资本。

所以,不论任何公司、工作,所有的问题回到根本都是“人”。同样的工作,有人胜任愉快,有人痛苦不堪;有人两小时能完成,有人需要两天。同样的企画,有人能谈成且乐在其中,有人谈不成还抱怨任务太难。

世上没有完美的公司(“完美”要用谁的定义呢?),对于问题或状况,工作者如何回应、处理,仍是各人不同。很快就离开一项职务,或很早就投入自由工作或创业,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然而若没有持续学习新的事物、看不见自己的盲点,或是因为抗压性太低而逃离,没有一处能消减你的茫然。

工作的本质是承担,你能承担愈多、给自己愈高的标准,才有可能激发潜力,为个人和公司创造价值。然后你想向上成长或自立门户或另谋高就,身上才有累积。我们不可能带著一本空虚的个人帐户去发展自己,在那之前,有许多必要的锻炼和磨练。

机会和磨练经常是一体两面,有人视为机会,主动争取;有人只想著安逸打混,避之唯恐不及。工作本身没变,造成不同影响的是人。因此要小心,当你抱怨和推诿的时候,受伤害的不是工作和公司,而是自己,因为你正宣告著,自己足以被取代的理由。

    不要害怕辛苦,工作和学习本来就是辛苦的,不辛苦的工作是你本来就会的事,只是原地踏步。也不要误以为轻松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轻松并不会带来快乐,成就感才会。

工作的成就感是要通过一点辛劳去获得的。辛苦也未必等于痛苦,有时候,深刻的辛劳才会带来深刻的快乐。

此刻的轻松,很可能是未来的局限。学习和累积是一生的事,心弱或能力弱,都不足以应付瞬息万变的未来。在还未找到倾注一生热情的志业之前,不妨尽可能锻炼。

    带著坚强的心和实力,你可以去到任何地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