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坚持追求完美,学著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其实你比想像中美多了!

受到外在环境、社群媒体影响,我们都无形间承受著许多压力,期望自己能达到每个人心中的“完美”境界。但比起完美的模样,真实的你反而更美!

真实比完美“美”多了

我们身处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挑战也巨大的社会里。这个社会,对工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机会好似遍地都是,却又转眼即逝。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人,在这个大前提下,鸡汤和成功学应运而生。

随手上网搜一搜,就能看到很多文章告诉你如何成功、如何更成功;如何瘦下来、如何能更瘦;如何释放自己的潜能;如何变成最好的自己…好像在这个社会里,你不拼尽全身的力气活著,就是在浪费生命。

这些文章对女性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极度苛刻。关于身材,有“好女不过60”的要求—即使在孕产期间也不能松懈,媒体上大肆渲染的是“产后竟然比产前更瘦,妈妈们要向XXX(通常是某个明星或者凯特王妃)看齐”;关于养育,有“以下4点,帮你做好全职妈妈”的观点,还有唱反调的,“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关于工作和家庭,有“事业家庭兼顾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掌握这5个诀窍”…类似的文章不胜数。要做一个“完美”的女人,太不容易了。

完美主义的隐患

可以说,我人生的前30年最大的动力,就是要尽力在每一个方面都达到“完美”。处处要求完美,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呢?坦白说,它虽然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外在动力,但更多的是带来了无穷的焦虑。

为什么处处要求完美会带来焦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完美”这个词,看清楚完美主义的真相。在心理学上,完美主义有6大倾向:对自己要求高、觉得别人对自己的期待高、觉得如果不做得完美,就会被批评或者导致灾难、不利的后果、不停怀疑自我、严格遵循次序、不能接受错误。完美主义的这些倾向在不同个体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我的一位好友A,是一个强迫症患者,每次出门之前,她都要反复检查门窗和锁,确认瓦斯关闭,拔掉插座上的插头,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有时候出门了,总觉得没锁好门,中途回家去确认。后来,她的强迫症日益严重,检查的步骤越来越繁琐,出门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她也有点力不从心,逐渐减少了出门的次数,后来索性连班也不上了。

A来咨询的时候,对我说:“我完全没有任何社交生活,每天生活在恐惧中,不敢出门,也不想待在家里。我好像把自己关在一座看不见的监狱里,而钥匙被我自己扔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强迫症。生活里那些特别爱干净、出门回到家要洗很多次手的人,也可能是患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

而另一位好友B,则有严重的拖延症。她对待事情的态度,就是能拖就拖,直到堆积如山,不得不解决。有时候明明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却偏要拖到最后期限才开始动手。因为时间仓促,最终工作完成的品质也会大打折扣,公司的合作专案因为她的拖延,整体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他同事也对她忍无可忍,她的工作也因此岌岌可危。无奈之下,焦头烂额的她选择来接受心理咨询。她在咨询的时候告诉我:“我真的很想按时完成工作的,但是我就是特别害怕,宁愿拖延也不想开始工作。到现在我每次看到邮件都紧张,就怕又有了新的工作,我旧工作还有一大堆没做完呢。”

这两个案例的主人公表面上症状不同,诊断结果也不同,但其实她们的行为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始作俑者—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A觉得如果不检查好每一项潜在隐患,灾难就一定会出现,比如水龙头没有拧紧会导致漏水,瓦斯没有关好会引发火灾,所以为了“防止灾难”,她必须要确保整个住所都保持在完美状态。

因此,她不停怀疑自己,一次又一次检查自己的房间,最终,每天都被恐惧笼罩著。拖延症患者B难以开始工作是因为她内心坚信每一项任务都必须完美完成,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只好选择逃避。在她的认知里,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完美完成,自己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越害怕,越拖延。在A和B的眼中,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她们缺乏一种将事情按照优先顺序排序的能力,所以明明可以用苍蝇拍来解决的事,也一定要架上大炮去处理,这样当然会导致心力交瘁。

一旦将“完美”和“自我价值”挂上钩,完美主义就会变得越来越危险。因为如果做不到完美,我们就会怀疑自己。“完美”是需要“观众”来见证和评定的,也就是必须要有“裁判”,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达到了完美呢?所以,追求完美者的动力都是来自外界,她们的生活看似“完美”,却隐患多多。

为什么追求完美?

造成完美主义的原因有很多种,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其中很大的一个部分。家长从小要求高,对孩子一味批评甚至冷暴力;只重视结果,却不重视努力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不注重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一言堂式教育,这些方式都容易教导出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因为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完美变成了他们获得鼓励、赞扬和爱的唯一方式。所以,“完美”成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直到长大了也不敢松懈。

曾经的我,觉得人生哪怕只要有一点点错,就是世界末日。当时觉得,我必须不断透过完美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一旦降低标准,就将被鄙视、批评,甚至被抛弃。我非常在乎每一件事情的结果,却从来没有停下来问自己是不是喜欢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所以哪怕看上去算成功人士,但我知道,我是因为恐惧别人的目光,所以不敢停下思考,也不敢尝试学习新知识。大家小时候看过《欢乐家庭》吗?我曾经非常羡慕西维尔一家温情又民主的家庭环境,电视剧里的爸爸是一名心理咨询师,那也是我第一次对心理咨询有所了解。那样温情平等的家庭环境,现在依然不能算普遍。要改变整个社会的家庭养育模式真的非常困难,所以,改变要从自己开始。

多年后,我偶尔还是会被完美困住,但每一次,我都会停下来思考:我究竟为什么需要完美?如果是为了得到“观众”的喝采和“裁判”的评判,那么,那些观众和裁判对我来说真的重要吗?如果是为了将一件事情做好,是不是只要尽力就可以了?所有正能量故事都有类似的模式:找到自己的目标、积极向上不能消极低落、别浪费时间,高效才能赢、运动很重要、工作(或者职责)很重要。而在这些模式下,人容易产生如下幻觉:人生是可控的、获得幸福是有方式的;别人都做到了,我也可以。但是,最终我们会发觉人生有太多的不可控,幸福也没有范本,我们也没有活出想像中“最好的样子”,到那时就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给自己机会,去爱上真实而不是完美

打破对完美的执念,是我们很多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打破对完美的执念呢?

首先,我们可以故意制造犯错的机会。比如在汇报工作的邮件里故意写错一个字;整理房间的时候,故意乱扔几件衣服在沙发、椅子、床上。在可控的范围内去尝试犯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你会知道,别人的反应其实远远不如你想像中的那么大,世界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的一个小错误而崩塌。

其次,还要学会对事情分轻重缓急,学会取舍。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则代表没有一件事情“更”重要。要提升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根据当时的能力和感受,差别对待每一件事情,喜欢做又擅长,如果还能找到意义,那必须是“头等大事”。不喜欢做,又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需要留出更大的馀地,因为有可能动力不足。明白自己能力有限,才能更好地发挥长处,而将它发挥到极致,我们会获得更多愉悦。看,这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动力能量回圈。

再次,我们要努力打破黑白的界限。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这句话的另外一面就是:如果不能做好,那就索性不要做了。过早建立一个标竿,并不会给予更多动力,反而会让我们胆怯。从一开始就放弃完美的念头,为自己设定一个现实的、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不是把整个希望都悬在一个结果之上,这样就真的有可能出现蚂蚁扳倒大象的局面了。

最后,要学会奖励自己、表扬自己。很多人其实已经做得很棒了,但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而且,每一件我们做错的事情背后,都至少有一件完成得还不错的事情—比如虽然这个订单没有拿下来,但是你的PPT水准还是不错的。所以要学会发掘自己的“亮点”,而不是期待别人来看见。与其等待外界的掌声,不如在心里多给自己掌声吧!生活那么不容易,谁不需要一些自我安慰呢?

说到底,要求完美就等于将自我价值的裁定权交给了别人,而自我价值则必须要拿在手里才最安稳。一个事事追求完美、对自己苛刻的人,就相当于用完美塑造了四面墙,你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如果要继续成长,就要接受自己、感受世界、忘却完美。现在,我可以说,我一点不完美,也坚决不会追求完美。我犯错、懊恼、纠结,每一天如此,但是我很真实。而真实,比完美“美”多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