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并不是没有情绪,也不是不把情绪展露给他人。相反,他们允许自己有情绪,懂得如何接纳自己的情绪,并知道如何用恰当的、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使周围人可以接受。
对情绪的7大常见误解
╳误解一:情绪有好坏之分。
○事实一: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是,我们会根据主观体验,把诸如高兴、激动、幸福、平和、释然、放松、自信等情绪看成是好情绪、正面情绪和积极情绪,而把诸如愤怒、悲伤、心痛、内疚、失落、羞耻、焦虑等情绪看成是坏情绪、负面情绪和消极情绪。
实际上,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当我们用“好”与“坏”这样具有评价性质的词语去形容情绪时,就已经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评断。第三章讲到的正念原则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带主观评断地去客观中立地审视一件事。当我们消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并因为有了某种情绪而自我指责时,这不但不会解决当下的问题,反而会导致更多情绪产生。
假设我们把情绪比作天气,如果把雨天和雪天看成是“坏天气”的话,每当下雨和下雪时,我们心里自然会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相反,如果以客观的、好奇的心态去观赏雨和雪的话,我们反而可以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心境。
╳误解二:有情绪意味著一个人幼稚、不成熟。
○事实二:有情绪意味著我们是正常的人类;没有情绪的是机器人。
很多人都觉得成熟的人就是不把情绪展露在外、只把情绪留给自己的人,好像向他人展露情绪就代表著这个人幼稚、脆弱、不坚强、意志薄弱等。实际上,情绪的存在,以及是否向他人展露情绪,和一个人是否成熟、坚强和有意志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人类是感情动物,所以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有了情绪就需要表达,这也是再自然不过的。这就好比只要是人,就需要吃饭和喝水。满足这些生理需求,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并不会因为自己刚吃了早点,中午就又饿了,便觉得自己是一个“虚弱、不够健壮”的人。因此,也无须因为自己有情绪和情感需求而去怪罪和指责自己。
真正成熟的人并不是没有情绪,也不是不把情绪展露给他人。相反,他们允许自己有情绪,懂得如何接纳自己的情绪,并知道如何用恰当的、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使周围人可以接受。
因此,问题的关键点并不在于是否应该表达情绪,而在于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否恰当和健康。
╳误解三:我的情绪是由他人左右的。
○事实三:他人并不对我们的情绪负责;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在日常生活里,你是否说过或听到过“你怎么总是惹我生气”、“他是故意说这些话让我伤心的”、“我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等类似的话?很多时候,我们要么觉得他人应该对我们的情绪负责,要么觉得我们应该对他人的情绪负责。然而,事实是我们无须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他人也不必为我们的情绪负责。唯一应该对自己情绪负责的,只有情绪的主人。
在讲认知金三角的时候,我们了解过了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仔细分析的话,不难发现一点:真正导致情绪产生的其实并不是他人的所作所为,而是情绪主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应对事情的方法──也就是认知和行为。
他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情绪,但对情绪的掌控权永远都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当我们的视角和应对方式发生改变时,情绪自然就变了。所以,虽然我们无法掌控他人,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和应对方法,从而化解自己的情绪。
╳误解四: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
○事实四:无论我们是否对其有意识,任何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理由。
大家平常是否会对自己说类似的话:“我因为这点儿小事就过意不去,真是不应该”、“她是我的好朋友,我竟然心里还会暗暗嫉妒她,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不就是一个面试嘛,我怎么紧张成这样?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类似这样的话都代表著我们对自己当下的情绪是不接纳的,觉得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情绪,并因为这些情绪的存在而去指责自己。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要么会忽略或无视自己的情绪,要么会有意逃避或压抑自己的情绪。
情绪最大的特点就是吃软不吃硬。你越和它抵抗作对,它反而会越来越强大;你越去正视接纳它,它反而很快就会消散。因此,与其质疑情绪的存在,并和它对著干,不如去理性地正视它,并找寻它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
任何情绪都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我们暂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情绪,不代表这种情绪不应该存在。
只有明白了情绪存在的原因,并认同了它背后的意义时,我们才能学会如何去接纳它的存在。
情绪聚焦疗法的创始人格林伯格博士曾经说过,试图去掌控或改变我们的情绪有时会事倍功半;相反,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去觉察我们的情绪,并和它们和谐共存在一起。说白了,与其尝试改变自己的情绪,更为有效和健康的方式是去改变我们与自己情绪之间的关系。这个内容我们会在本章后面的部分里慢慢详聊。
╳误解五:只要我不去感受情绪,它就会慢慢自动消失,我的心情就会慢慢好起来。
○事实五:被逃避的情绪永远不会自动消散,它只会在日后某一天你毫无防备时突然爆发出来。
当一个人不想面对一件事时,最为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无视它。当一个人由于情绪太痛苦而不想面对它时,也很容易会有意无意地无视和逃避这种情绪的存在。这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情感逃避,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然而,有趣的一点是,当你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大脑其实已经在想它了。比如,假设我说:“接下来的10秒钟里,你随便想什么都可以,但就是不要去想米老鼠在你头顶上跳舞的样子。”那么,你脑袋里现在想的是什么?不用说也知道,肯定是米老鼠在你头顶上跳舞的样子。
这就是逃避的结果:我们越逃避一样东西,反而越容易被它掌控和影响。情感逃避更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时会间歇性地情绪崩溃,这往往都是之前情感逃避的结果。
╳误解六:如果我允许自己感受情绪,我害怕自己会太过痛苦,或是疯掉。
○事实六:当我们允许自己感受情绪的时候,情绪的能量才能得到释放,并最终消散。
很多有临床焦虑障碍的来访者经常和我说,他们担心如果允许自己去体验焦虑,那么自己会因为焦虑症发作而疯掉。于是,很多人都会有意躲避一些可能导致焦虑的场所和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做,自己才能不焦虑。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样的逃避行为不但使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而且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害怕。
当我们不允许自己感受情绪的时候,情绪就会一直困在身体里,导致身体产生健康问题。同时,情绪的存在意味著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我们不允许自己去感受情绪,就无法满足情感需求,内心的痛苦就会随著时间的推进慢慢加深。
虽然有些情绪体验起来很难受,但它并不会对我们造成人身危险。当我们允许自己感受情绪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机会去练习情绪管理能力,对情绪的容忍度才能慢慢提高。当我们直面情绪,并学会满足情绪背后的情感需求时,它的能量才能得到释放,并最终消散。
╳误解七:控制和管理情绪的意思就是不要有情绪。
○事实七:情绪管理的目的不是不要有情绪,而是在有情绪的时候允许自己感受它,然后重新回到平衡状态,而不是深陷在一种情绪状态中无法自拔。
每当我问来访者他们做心理谘询的目标是什么时,很多人都会说他们希望自己“不再焦虑,不再郁闷,要永远快乐”。然而,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远快乐的人。悲伤、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体验。期望自己不要有这些情绪,就好比是期望自己不再饥饿、不再口渴和不再有上厕所的冲动一样,是不现实的。
更为现实和理性的看待情绪的角度,是允许自己体验丰富的情绪,同时可以有能力掌控这些情绪,而不是被这些情绪所掌控。这才是情绪管理的意义。
举个例子,一个人明明在工作上频频受挫,却还非要强求自己在情绪上完全不受影响,这是不现实的。当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时,感到心情差是正常的。所谓的情绪管理,是当自己心情差的时候,意识到它,允许自己心情差(即给情绪存在的空间,而不是压抑情绪,或因为情绪的存在而责备自己),然后选择去做一些健康的事让心情渐渐好起来。
当我们这么做时,这就意味著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之间弹性转换──也就是情感大脑和理智大脑的通力合作──而不是卡在某种情绪状态中无法跳脱出来。
我和很多来访者之间的会面都围绕著他们的情绪展开。当我一一澄清他们对情绪的误解后,他们便有机会去重新认识和定义自己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很多人之前都对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持抵触、排斥和逃避的态度,但聊完这个话题后,他们都开始尝试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情绪。改变,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