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当一个总是只有一种策略的人,成为情绪的被动方,而要成为情绪策略的制定者。
我的工作经常得与商业的财务报表为伍,而最常用到的两张财报为“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可呈现商业的收入、成本、损益等资讯,资产负债表则可呈现资产及负债的组成结构,一个企业的现有价值及未来展望,往往就是由这些财务报表资料所决定。
然而却有一种隐藏的成本,是财务报表不会告诉我们,却对每一个人具有重大影响性的,这个隐藏的成本就是“情绪”。
一样是作一笔生意,如果来的是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好客人,那么这笔生意不但赚到了钱,可能还赚到了好情绪,反之,如果来的是个让人伤心伤神的烂客人,那么这笔生意就算赚的到钱,却可能牺牲掉了好情绪,最后得不偿失。
情绪会传染及蔓延,与正面的情绪为伍,就容易形成正向的竞争力,与负面情绪为伍,就容易形成负向的压力。
在传统的经济学观念中,是以客观的物质条件,来衡量一个人所拥有的是否富足,然而在“快乐经济学”的思维中,一个人的心理及情绪状况,往往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富足最重要的要件。
情绪是一种成本,因此所有杰出的成功者,无不对于情绪成本斤斤计较,而情绪资产的积累,不但可以带给一个人幸福感,还可能增进一个人的创造力、吸引力。换言之,情绪成本的掌握,其实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竞争力。
我们如何去评估这个无形的资产呢?请试著找出属于自己的“情绪报表”,并编制好自己的“情绪损益表”及“情绪资产负债表”,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而非情绪的仆人。
情绪损益表
传统的“损益表”,是用来看在某一段期间,公司的损益状况,一个最基本的公式概念,就是“收入”-“成本”=“毛利”。
算出了毛利后,再将相关的营业费用、非营业收入及损失等项目计入,算出最后的净利。然而事实上财务报表的这个“成本”,通常只能反应有形成本,像人事成本、水电、租金等。
因此我们就要学会在心里编制一套属于自己的“情绪损益表”.
所谓的“情绪损益表”,是用来看某一期间或某一事件,我们的情绪损益为何?即“情绪收入”-“情绪成本”=“情绪损益”。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服务谈得来的客人,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快乐驱动力,这些都是一种“情绪收入”。反之,工作的辛劳,面对讨厌的惯老板及猪队友,或是亲人的情绪勒索,就是一种“情绪成本”的付出。心累有时候比身体累更累,能更快剥夺一个人的意志力及竞争力。
好好的精算自己的情绪收益,才能逐渐累积成一个人长期的竞争力,成为一种“情绪资产”。
情绪资产负债表
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有一个最基本的公式概念,即“资产”= “负债”+“业主权益”。
“资产”是指有助于创造未来价值的经济资产,诸如现金、存款、存货、设备、专利等,“负债”是指因为某些原因使得未来可能必须牺牲的经济利益。如借款、欠款、应付款项等。而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业主权益”,因此只要能创造愈多的资产,减少愈多的负债,就能创造更大价值的“资本”。
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情绪资产负债表”。
“情绪资产”最基本应包含“有形资产”、“人际资产”、“成就资产”等,当拥有良好的情绪资产,将有助于形塑一个人长期的正面情绪循环,成为情绪的富翁。
“情绪负债”可能包含了自大、自私、自恋、易怒等较负面的情绪,当长期陷入这样的情绪中,就会形成负面的情绪螺旋,付出高昂的循环利息,最终成为情绪的乞丐。
增加自己的“情绪资产”,降低“情绪负债”,就有助于创造更大的“情绪资本”。
情绪策略
为了有效的降低并控制“情绪成本”,增加“情绪资产”及降低“情绪负债”,就得学会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情绪策略”。
情绪策略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别当一个只有一种策略的人,有些人像刺猬,只要遇到问题,总是针锋相对与人冲突;有些人像海棉,总是在讨好他人,承受他人的感受,有些人像含羞草,遇到问题总是先缩起来。
事实上,这都不是健康的情绪策略,因为良好的情绪策略应该要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依照不同的情境,拟定不同的策略,别当一个总是只有一种策略的人,成为情绪的被动方,而要成为情绪策略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