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显示,想达到真正的职场性别平等,可能还需要再努力 257 年。从调查结果来看,女性在大多数情况都处于下风,但男性也并非绝对的受惠者,实际上,“厌男”(Misandry)现象也同样存在于社会,而且相对于厌女症(Misogyny),厌男症反而更难察觉,根深蒂固的时间也更长,很多时候,男性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远比对女性还要多。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厌男症的形成原因。
生活充满对男性的微歧视
在这追求性别平等的年代,我们总是觉得女性受到许多言语或肢体羞辱,不过这些遭遇男性也同样有机会碰到,比方说,当女生听到男生在谈论女生的外型或身材时,可能会觉得被侵犯,但其实也有部分女生会用一样的方式讨论男生,只是在父权文化下,女生会认为男生理应接受这样的评论。
长久以来的社会期待往往要求男性不能表现出软弱、要背负家计或必须扮演一家之主,使得男性变得形单影只,比较没办法像女性一样聚集起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这也让厌男的情形加剧。厌男症也称为男性贬抑,广义的厌男症甚至还包含对男性厌恶、害怕、愤怒、鄙视,以及许多对男性的微歧视(Microaggression),例如:
- 男人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
- 男人什么都不懂
- 男人就是无法接受女人拒绝跟他发生关系
- 男人就是要表现得像个男人
- 男人怎么可能不喜欢运动
- 媒体与个人经验皆可促成厌男症
虽然现在没有确切的数据统计证明厌男和厌女的现象有多普遍,但能确定的是,这些观念都已经深植在我们的文化里。不同于厌女症,形成厌男症的原因有很多,举凡意识形态、政治、日常生活到心理状态,都可能有所相关,以下将分别介绍各层面对厌男症形成的影响:
现实层面:厌男症与厌女症是互相影响而产生的,厌女的情形有多严重,相对地,厌男的心态就有多严重。
现代社会:以美国为例,大约有90%的谋杀案都是男性凶手,FBI的前十大缉凶名单也常常都是男性。这样的数据也让现代社会的人开始认为,男人比女人更容易犯案,女人属于弱者,不仅使性别刻板印象愈加偏颇,也让厌男症不再只是事实,而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现。
个人经验:曾经跟爸爸、兄弟、男同学、男老师或是男同事有过让人不愉快的经历,或是他们的错误待人方式,都有可能在大脑的皮下区域(Subcortical matter)种下仇恨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会持续在脑中成长,经过大脑中的恐惧处理(Fear processing)和记忆区域(Memory areas),最后影响感性及理性的决策,形成日后的厌男症。
政治妖魔化(Political Demonization):某些女权主义或是拥女主义(Pro-feminist)的作家,可能会有意无意的在书中宣传反向性别歧视(Reverse Sexism)的概念。例如美国作家玛莉莲.法兰奇(Marilyn French)就曾在书中称呼所有男性为“敌人”。
天使化:上一点提到的政治妖魔化男性,有一部分也是因为女性已经被天使化,尤其是性别歧视至今的极化(Polarization)发展:女人代表的就是好、同情心与善良;男人则代表坏、脏乱和随便。
大众文化:随著大众文化流行,厌男症的心理在很多商品、搞笑节目、电视剧,甚至流行音乐都看得到,大众文化把嘲笑男性变成一种流行,好像男性生来就该扛得住这些鄙视的话语。当然这也造成负面影响,男性对自己的性别会容易产生自我憎恨(Self-loathing),变相加重男性的厌女心理,同时也让女性更鄙视男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影视媒体:许多美国的情境喜剧喜欢塑造两性既定的形象,男生就是又呆又笨,可能还有个圆滚滚的肚子,例如《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的荷马;而在《六人行》(Friends)里面,女生总是成群结队出现,个个多愁善感又性感撩人。虽然这些情境喜剧很好笑,但是观众也容易被潜移默化,接受这些既定的男女印象,甚至没有察觉到心中已经形成厌男或厌女心理。
厌男的观点隐藏在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甚至已经被当作普世价值,对男女都造成不同的影响,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这个问题,一如我们对厌女症、种族歧视或是恐同症(Homophobia)一样,了解这个现象后努力改变。改变当然需要时间,但就算职场性别平等还需 257 年,只要愈多人意识到问题,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或作为,我们终将朝向更平等与同理的社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