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量涌入的新趋势、新技术、新知识,工作人该如何与时俱进,增强适应力?与其洋洋洒洒列出一串待学技能,真正的改变,应该由“内心”开始。
读完这篇文章,你可以学到什么:
- 关于数位转型,很多的关键都不在技术,而是“心态”。每个人都该抱持对新事物持续学习的心态。
- 一家顶尖软体公司看重的人才,不是他本身“已经会了多少”,而是这个人未来“愿不愿意学更多”。
- 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工作也不可能永远风雨无阻,如何看待挫折及挑战,将会决定每个人的成长幅度和应变能力。
随著人工智慧、数位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前仆后继,踏上转型之路,进而带来工作型态、人才需求的巨变。
早在2017年,企管谘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便预测,未来13年,将有3.75亿位工作者,必须借由转换跑道或学习新技能,重新适应劳动市场的转变。
只是谁也没料到,一场半路杀出的新冠疫情,竟促使这一切发生地更快、更“有感”。
根据麦肯锡的疫后调查,全球有87%的经理人感受到人力市场的“技职落差”(Skill gap),并有将近7成的企业表示,为了解决这项问题,“技能建造”(Skill building)将成为未来公司的发展重点。
面对大量涌入的新趋势、新技术、新知识,工作人该如何与时俱进,增强适应力?
与其洋洋洒洒列出一串待学技能,真正的改变,应该由“内心”开始。
台湾微软总经理孙基康曾说,“现在讨论数位转型,很多的关键都不在技术,而是‘心态’。”
不管是企业或个人,想要与时俱进地跟上改变,既有的专业与技术只占一部分,真正的要领,在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度。
“什么都要学”胜过“什么都懂”
疫情期间,全球陷入晶片荒,半导体也跟著缺货连连,作为软体业龙头的微软,虽然主体事业受到影响,但仍凭著发展成熟的云端服务Azure,在2021年第4季财报中交出亮眼成绩——整体营收逆势成长21%、利润上扬约47%,完全超乎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执行长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将成果归功于内部大力推行的企业文化——建立“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什么都要学的人’通常比‘什么都懂的人’表现得更好(The learn-it-all does better than the know-it-all),”纳德拉在LinkedIn的Podcast节目“Hello Monday”上分享。
很难想像,一家顶尖软体公司看重的人才,不是他本身“已经会了多少”,而是这个人未来“愿不愿意学更多”。
这一种正向、前瞻性的思维,就是“成长心态”的基本概念。最早由心理学教授卡萝.杜维克(Carol S. Dweck)提出,应用在教育领域,强调学生的聪明才智,不应由先天条件而定,只要心态正确、环境支持,任何人都能靠著后天努力,达到异于常人的高成就。
套用到职场上,成长心态又包含哪些元素?
翻开杜维克撰写的《心态致胜:全新成功心理学》,可统整出以下两种思考模式。
思考1:抵达终点之前,别太早下定论
第一,是摆脱“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与成长心态相反,抱持固定心态的人,相信一个人的资质是与生俱来的,且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能力较差的事实。
“这种心态使你总是急切于一再证明自己,”杜维克在书中写道。因为认定自身智力、才能有限,于是会更刻意想凸显那些已经拥有的能力,否则要是连基本优势都“看起来或感觉起来程度不足,那可大事不妙”。
反过来说,拥有成长心态的人,即使认知到自己的缺乏、先天资质不如人,也不会为此感到不安,因为他们相信这只是一个“起点”,只要未来足够用功、按部就班地累积经验,终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在能力上获得惊人的突破。
这个念头,促使人愿意花时间投资自我,朝著目标稳定前进,而不容易自我设限。成长心态使人相信,只要努力的方向对了,一定可以成就任何想完成的事情。
思考2:停止追求完美,把失败当机会
其次,是无惧失败。当一个人相信努力能带来改变,且自己具有无限潜力时,即便遭遇挫折,也不容易打退堂鼓、自我怀疑,反而能将一次的失足,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
杜维克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不同的小学生解多道谜题,题目的难度由简入深,并在过程中观察学童的反应。令她惊讶的是,有些孩童碰到难题、理不出答案时,居然没有感到挫败,反而露出兴奋神情,想要继续接受挑战。
理论上,没有人喜爱失败的滋味,但杜维克说,成长心态导向的孩子,“甚至不认为自己失败,而是认为自己在‘学习’。”
把这样的心态带到职场上,能促使工作人勇于尝试、挑战较有难度的工作内容,在接到艰钜任务时,也更能调适压力,从中激发出更多潜力。
至于如何实践?若想打造正面积极的团队文化,首先,必须从上到下、有志一同的停止“追求完美”。
在这样的氛围中,团队成员才会愿意大胆尝试、提出创新想法,因为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不会受到严厉谴责,反而能透过适当检讨,找出可吸收的知识、经验,应用到下一次的行动之中。
当挫折来临,避开负面P型想法
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工作也不可能永远风雨无阻,所以个人如何看待挫折及挑战,将会决定他的成长幅度和应变能力。
“你的思维会影响你的行为,你的行为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拥有国际教练联盟(ICF)专业教练认证(PCC)、专门服务海外公司进行团体或一对一领导力训练的企业教练陈韵琴说道。
她观察,由于疫情冲击,目前工作人身处的职场环境,不确定性更高、更艰困。基层员工可能面临业绩下滑、工作型态转变、大规模裁员等危机;而中高阶主管,也肩负要同时鼓舞团队士气、维持营运的庞大压力。
在这些难题之中,该如何保持工作热情,以正向心态持续前进?陈韵琴说,要避免负面的“3P思维”。
正向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发现,悲观的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容易以“3个P”作为归因,分别是普遍化(Pervasiveness)、永久化(Permanence)及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举例来说,“当你预期自己今年会升职,但却没有发生,反而是另一位比你资浅的同事获得升迁,这时你会怎么想?”陈韵琴问道。
缺乏正向思考的人,容易产生3种“P型想法”:
❶ 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将无法升职的状况普遍化,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❷ 因一次的失败,就认定自己在公司永远不可能升迁。
❸ 相信是自己表现太差劲,才把升迁机会拱手让人。
这些负面想法,不仅会造成情绪低落,也容易使人过度专注于问题本身,而不能以建设性的角度自我检讨,或是从“利他主义”出发,认可他人的成功,看见对方的可取之处。
另外,替工作创造意义跟价值,也是促进成长心态萌芽的方法之一。
自主创造动机,自然会想克服难关
如果上班只是为了温饱、对职务内容欠缺使命感,“碰到困难时,肯定会觉得日子很难熬、很想放弃,”陈韵琴说,“但若这份工作具有它独特的价值,当事人就能从中获得‘幸福感’,并愿意努力克服困难。”
她接著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有一名主管很苦恼,该如何留住团队底下的年轻同仁。尽管他们日常表现优秀,但是却对日复一日制造3C零件的工作感到乏味。
后来他召集团队成员,请他们每天下班都去观察路上的行人,数算有多少人在使用他们所设计出来的产品,用意是为了提醒年轻同仁,不要小看自己手中所做的每件事情,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零件,也可能扮演了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角色。
“这非常鼓舞工作士气,”陈韵琴说,当员工看见自己工作的价值,眼光被调整之后,才会更有动力去创新、解决问题,这也符合先改变思维、再带出行动的成长公式。
虽然心态的建立,并非一蹴可几,但随著时间累积,在每个做决定的当下,若能学习如何在思路上转个弯,便能一步步锻炼出强健、以成长为导向的价值观,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展现高弹性、高可塑性的人格特质,跟紧疫后职场变化的脚步。
自我测验:固定心态vs成长心态,你是哪一种?
请在符合个人想法的描述前打勾。
- 有一些事是我永远都不可能拿手的。
- 当我犯错时,我试著从中学习。
- 当他人做得比我好时,我感到备受威胁。
- 我喜欢走出舒适圈。
- 当我在他人面前展现聪明或天分时,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 他人的成功使我大受激励。
- 当我可以做到他人做不到的事时,我感觉很好。
- 改变我的智力是有可能的。
- 我不该尝试变聪明,人要不是天生聪明,就是不聪明。
- 我喜欢接受我不熟悉的新挑战或任务。
测验结果:
在这份评估表中,单数题叙述(1、3、5、7、9)象征定型化思维,双数题叙述(2、 4、 6、8、10)属于成长性思维,看看你更接近于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