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也不一定会成功?5个找回勇气的行动计划

你觉得自己没胆没识吗?你是否羡慕有些人总是能勇往直前,自己却始终犹豫再三?到底,该不该相信直觉,没有胆识又该怎么办?请看看心理学家的建议。

胆识是可以培养的能力,许多心理学研究显示,太多错误的认知以及负面的行为习惯,压抑了这项重要的能力。

其实你不需要羡慕别人,也不必懊恼为何自己没有勇气。当你了解胆识背后的成因,就能找到方法克服弱点,培养你的胆识。

1.“三思而后行”也不一定会成功

人为何想太多?害怕做错事,害怕显露自己的愚蠢。“如果没有事先想清楚,万一错了怎么办?”然而,你是否想过有可能自己是对的?

想得愈多,并不会因此增加你做对事情的机率,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正向关系。事实上,许多人在紧要关头时,虽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没有足够的资讯可参考,还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盖瑞‧克莱恩(Gary Klein)花费多年时间观察消防员出勤,了解人在高压与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做出决策。结果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

古典决策理论认为,人类决策的过程为:找出可能的选项→分别评估个别选项→选择最好的选项。

但是根据克莱恩实际观察的结果却是:观察→行动与思考→修正。

当消防员抵达现场,便迅速的观察火场整体情况,然后立即采取行动。在行动的同时,心中不断模拟后续可能的情况。

如果火势仍无法得到控制,他们会立即改变原来的做法。克莱恩认为消防员在决策时与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从来不会事前花时间相互比较哪种做法最有效。直接去试就能马上知道到底有没有效。”

    只有实际去做才会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是对的。

2.该不该相信直觉?

越是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你越需要它。

前世界棋王盖瑞‧卡斯帕洛夫(GarryKasparov,1985至2000年世界冠军)在研究历届棋王重要的棋赛时,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接受《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访问时提到,每当陷入苦战,必须依靠直觉判断时,往往能做出最好、最有突破性的决策。然而,“当他们闲暇时重新再比一次,虽然有更多时间可以分析与思考,反而更容易犯错。”

但是不要误会了,直觉不是盲目的本能感觉,而是理性知识与经验的长久累积,加快了人们判断与反应的速度。你愈是熟悉、愈有经验,愈能不假思索的本能做出反应。就像是开车,你不需要思考该怎么正确的握方向盘。

心理学家克莱恩也同时发现,愈有经验的人,观察力愈敏锐,愈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经验的决策者看到的世界和一般人不一样。

资深消防员通常能第一眼就观察到火场细微的变化或是不寻常的征兆,更能及早做出必要的反应。

所以,问题不是该不该相信直觉,而是直觉的背后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库支援。

3.不敢冒险是因为害怕失去

“我还没准备好,真的不行!”

“我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以后再说。”

过去1年,你有几次就这样平白失去了大好机会?

每个人都有所谓的“舒适地带”(comfort zone),也就是一个属于自己感觉很舒服的生存范围。一旦超出习惯的生活方式、工作、或环境,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感到恐惧。

而且愈是成功的人,愈不愿意冒险,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要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行,除了冒险之外,因为他们在乎的是能否处于舒适地带。”《别和成功擦肩而过》(Maximum Success)作者提摩西(Timothy Butler)认为成功的人只想保住已经拥有的一切,“就像一支职业棒球队,一局下半才领先6分,就开始谨慎调度,反攻为守,只希望维持领先就好。”

    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先从改变行为开始。

我们总以为“态度改变行为”。然而,根据史丹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的学习理论,如果要永久改变某种态度,最好的方法是先改变外在行为。因此,克服恐惧的最有效做法是:走出你的舒适地带,接受挑战,勇敢冒险。

你或许不以为然,“我的个性本来就不喜欢冒险。”没错,冒险与先天基因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与以色列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D4DR的遗传基因,这种基因较长的人比较喜欢新鲜感、接受新刺激、愿意承受风险。

然而,先天的缺乏不代表永远的缺乏,还是可以透过后天的训练加以培养。你需要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

4.相信自己,挑战自己

运动员是最好的学习对象。体育竞赛,不仅是体能极限的挑战,更是心理耐力的考验。如何在高压的竞争中求得最好的表现?相信自己。

德国《大脑与心智》(Gehirn & Geist)杂志编辑史蒂夫‧艾杨(Steve J. Ayan)指出,运动员训练自信的方法就是“不断设定可达成的困难目标,每一次的超越就能增加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关键在于“目标设定”。当人们达成目标,大脑便会分泌多巴胺的物质,产生愉快的感觉,同时对自我产生比较正面的评价。

另一方面,根据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赖瑞克(Richard P. Larrick)的实证研究显示,明确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比起笼统的说辞(例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更能激发人们愿意采取风险较高的行动去达成目标。

除了目标设定,增加信心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自我对话(self-talk)。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教授麦可‧麦何尼(Michael Mahoney)曾与体操教练合作,观察体操选手比赛时的心理状态。结果发现,比赛成绩较高的选手会不断的自我鼓励。

自我对话会影响到自我形象的建立。一个人如果自己反复针对某个想法(例如:我做不到)自我对话,最后会形成某个自我形象。当我们接受到外界的讯息后,便会依据这个自我形象产生特定的反应。

例如当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到时,就会倾向于采取回避风险的态度,你的自我形象是负面的。一旦这样的自我形象定型,除非经过有意识的方法去修正,否则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透过自我鼓励可以创造正向的循环。

    不要问自己做不做得到。相信自己,去做就对了。

5.做你自己,坚持到底

一个人有没有胆识,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他是否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看法。

《直觉的力量》(Powered by Instinct)作者凯西‧柯布(Kathy Kolbe)认为,一般人无法坚持己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 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或是批评。
  • 不敢和别人有不一样的想法或采取不一样的行动。

这就是所谓的从众(conformity)心理。柯布认为,这种心态的养成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学校教育强调“标准化答案”,鼓励“求同”而非“求异”,抑制了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久而久之,习惯以别人的意见为主。

    一旦有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同的意见,就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是对的。

当然,不同的想法可以帮助你看到自己所没看到的。但是你要想的是:面对别人的反对或质疑,你能不能提出更好的答案?而不是直接下结论认为自己是错的。

关于胆识,你认识清楚了吗?这只是开始,正如同巴特勒所说的,你还需要时间练习,“你不可能从20码的赛跑,一下晋级去跑马拉松。”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