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非常忌讳谈死亡,例如在医院里并没有四楼;上餐馆跟服务生说共四人用餐,对方则高喊:“三加一,这边请!”就可看出我们多半想要避开有关死亡的任何意象,连谐音也是。何况是面对结束自己生命这样的行为,我们始终是带著不解,甚至是批评。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的想法可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观念里,因此,不仅无法让大家一起正视和探讨这个议题,也进而影响了自杀防治的效果。
自杀未遂再次自杀死亡率高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传统上以为自杀生还者经历了人生的谷底,可以否极泰来。不过对于刚刚经历死亡而幸存下来人而言,这种说法其实起不了什么安慰的作用,也并不会轻易地撼动他们想要寻死的念头。根据在美国精神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6 年所发表的研究显示:第一次自杀未遂的生还者,在事发后一年内,竟然有高达八成的人因再次自杀而身亡。
对于自杀未遂者的自杀防治不可轻忽
该研究血淋淋地提醒著我们:面对自杀,选择蒙起眼睛或是摀住耳朵这样忽视问题的行为,并不会让情况变得更好。
如果患者愿意寻求协助和接受心理辅导或精神治疗,事情必然有转机。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如果愿意配合精神科医师持续追踪情绪和病情,或是接受长期住院治疗,都能降低未来自杀的机率。我们不能把自杀未遂看作单一事件,过了就算。有自杀意图的人,其实非常需要专业的医疗或是咨询的协助。
亲友千万不要轻忽自杀警讯
虽然有些自杀的确是一时想不开所造成的憾事,毫无警讯可言,但是如果我们只从自杀未遂的生还者下手开始防治,实在缓不济急,因为高达 2/3 的人在首次自杀就不幸离世。自杀警讯的明显程度也许因人而异,但是身为亲友的我们,也许仍然可以从以下的蛛丝马迹中,看到他们无声的求援:
- 言谈或文字间提及死亡、自杀的议题。
- 规避亲友不社交。
- 感觉无助。
- 感觉绝望。
- 感觉极度愤怒。
- 感觉到极大的罪恶感。
- 感觉极大的羞愧。
- 感觉被困住了,事情似乎没有转圜的馀地。
- 情绪起伏非常大。
- 药物滥用、酗酒。
- 性格大变。
- 意气用事,行为莽撞。
- 对各式活动都失去兴趣。
- 睡眠习惯改变。
- 饮食习惯改变。
- 课业、工作表现变差。
- 把珍贵个人物品分送出去。
- 写遗嘱。
自杀解决不了问题,却留给家人无比悲痛。请珍惜生命,再给自己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