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像一滩死水?如何用鲶鱼效应活络组织、唤起员工活力。
业绩停滞、部属懒散、组织拒绝变革,主管忧心吗?不妨运用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为组织引进能力强的新血,以此焕发团队新生活力。
什么是“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
当企业渐趋稳定,意味著员工已经熟悉执掌业务,工作态度不免放松,久而久之,组织内就会充斥安逸气氛。这时若主管策略性的对外引进优秀人才、 秀异份子,让原有团队产生危机感,就会大幅提升团队战斗力。
这正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在管理学上,是指“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组织或产业中,刻意引入具威胁性的竞争对手,藉以刺激原有成员积极奋发”。这个观念也经常被引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用以强调公司人力流动的重要性。
鲶鱼效应源起于渔业。在挪威,活沙丁鱼口感鲜美,卖价比冷冻后的沙丁鱼高出许多,然而渔夫从外海回到港口,难以保证沙丁鱼存活。就有渔夫发现,若在沙丁鱼槽中放进鲶鱼,返航时,沙丁鱼存活率大大提升。
原来,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而且鲶鱼在陌生环境中,会不断游动自卫。当沙丁鱼群发现天敌,自然紧张逃窜,产生了危机意识,也让它们活动得愈快、愈能存活。在日本北海道,捕捞鳗鱼时,也运用放置天敌狗鱼的做法,保证鳗鱼上岸后,依然活蹦乱跳。
这就是“鲶鱼效应”的由来,透过“竞争”与“危机”,激发职场员工的斗志。同理,借由引进新制度、技术、设备或管理观念,例如调整业绩奖赏或晋升制度,也能达到激励效果。
鲶鱼效应:日本本田如何运用
至于在企业管理面,如何运用鲶鱼效应刺激员工创新?
企业实例中,有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Honda)公司值得借镜。
本田公司创办人本田宗一郎发现企业多由3种类型员工组成:一是促进企业成长的干才,占2成;二是苦干实干的人才,占6成;三是不知进取的蠢材,占2成。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第三种人又能减少?
本田宗一决定引入“鲶鱼”,打破本田公司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他挖角时任松和工业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加入。武太郎丰富的市场经验、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让既有团队的工作热情被大幅挑动起来。而销售部门又是业务火车头,其他部门受此激励,纷纷进行原先少有的变革。
之后,本田公司每年都从外部“中途聘用”一群年约30岁左右的生力军。即使是董事会中,亦会引入一级的“大鲶鱼”。这使得本田企业不只在日本、亚洲,还在欧美获得市场份额的长足进展。
除了挖角,如何在企业内找鲶鱼型人才?
至于企业要如何培养“鲶鱼型人才”?除了挖角,还有什么方法?
鲶鱼型人才具备下列特质:具有强烈工作热情、改变的企图心、敢做决定并勇于承担责任、以及善于解决问题。透过订定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内部团队良性竞争,也能有 效地拔擢并培养。
鲶鱼效应的原理,就是令压力成为动力。有效的绩效管理能为员工的薪资调整、升迁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绩效管理带来人员流动,才能使组织渐渐僵化的死水搅动成一池活水。
或者善用竞赛机制,分组互相竞争,有意识地制造良性冲突,大方提供内部奖励,员工就能保持活力。
过多鲶鱼人才不见得是好事
企业营运看重鲶鱼型人才,亦要当心鲶鱼效应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人生职场不可不知的24个金律》解释鲶鱼效应时,指出其优点是具有激励作用,令一潭死水宛如挖开沟渠导入活水,运用在管理策略上,能够提振组织上进与创新。
但缺点却是,若过早或引入过多鲶鱼,可能打击团队的积极性。当团队整体状态还很好的时候,鲶鱼的存在反而格格不入,会导致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降低,认为公司对自己失去信任,出现负面情绪,引发离职或团队动荡。
若引进鲶鱼数量过多,刺激过度,可能导致员工不择手段赢得竞争,反而失去团队间的共识与互信。
唯有“适度”与“适时”,鲶鱼效应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当中的拿捏,就有赖高阶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