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都不行?业务主管必知的制定目标法则!

压力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说指标高、任务重。错!指标任务要是真高到重到完不成,就没压力了!就是因为有完成的希望才有了压力。

目标并非愈高愈好

目标的压力只在一个范围内有效,超出这个范围,实际销售成绩会不增反降。业务销售经理在目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出并调节有效目标“范围”的上限。

每个公司的奖励制度可能都不一样,但目标达成率是较为普遍的一个奖项。那么,在销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指标越高,达成率可能越低,销售人员能拿到的奖金就越少。

这就把经理人和销售人员推向利益的对立面,即经理给销售人员定的指标高,就相当于从下属的口袋里掏钱。

我曾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一位从经理人位置上成功转型的老板。他言语之间对于再也不需要接受老板的目标而颇感轻松,但是口气一转,又感叹人心不古,抱怨团队不像自己当初那样坚决地接受公司的目标。

有人就看不过去,挑战说:“你当初那么讨厌目标,为什么自己还要给团队定目标?”老板坚持说:“团队不逼是不行的。”一个人这么看待目标,也就不难想像他和团队讨论目标的“热烈”氛围了。

有人说过:“最好是不要给我目标。我保证,你就是不给目标,我也会认真做,绝不偷懒。而且,因为没有目标的干扰,我还可以轻装上阵,做得更好。”我曾经负责的销售团队里,一个主要产品的销售业绩很不错,高兴之际,大家提议奖励一下。

当然,奖金制度是不能轻易更改,流程很长,起不到什么激励作用。于是就有人提议,是不是能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不设目标?没怎么细想,我也就答应了。结果不言自明:那次奖励“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低的销售纪录。

也有人提过这样的命题:如果没有时间限制,人会做成的事情是更多,还是更少?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时间限制的业绩,就是目标的本质。

    目标的存在,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实际完成更多业绩。

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证明指标的有效性?很难,只能说,在一定范围内,目标越高,实际销量也会越高;超出了这个范围,目标越高,实际销量反而会越少。可是,这个“范围”在哪儿?这个“范围”是不是可变的?

曾经遇过一位销售总监,他特别信奉高目标的力量。每个季度,他最大的兴趣都是给销售团队一个高目标。一旦这个目标被团队接受,他就高高兴兴地向自己的老板报喜去。团队里有人跟他吵:“目标越高,实际销量就越高吗?”可是,他并不理会。

开始两个季度很有效,实际成长果然惊人,他成了老板眼中的英雄。再后来,团队销售业绩就到达一个高峰,再后来竟然急转直下,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构不到”最低底线而索性放弃。

问题是,目标的最高耐受点到底在哪里?这个点是可变的吗?业务销售经理在目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出并调节有效目标“范围”的上限。

讨论目标不是简单的讨价还价

确认目标讨论的馀地。并非所有目标都有空间来讨价还价,也不要试图以资源支持不合理来变相降低目标。在讨论的时候,要展现自己对市场的了解,并侧重成长的机会。

理解目标的基本含义,并表现出愿意用目标这一有力工具,管理团队的最大产出以及可持续产出。

有时候,目标是高阶主管下发的,你也许根本没机会和上级讨论目标。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你需要提前主动和上级沟通。最起码,你要让上级相信,维持这样的高目标不改,可能会对团队造成损失。

一旦有机会沟通,就要迅速确定沟通的目标,即在实现销量最大化的目标上达成共识,让双方都意识到,任何低于或高于这个数字的目标都可能降低团队的实际销售业绩。

由此说来,和上级经理讨论目标,需要超越心态上的积极与消极,并不是简单的讨价还价。

和上级经理讨论目标的方向有两个:

(1)希望目标更低;

(2)希望目标更高。

这两者都是有道理的。团队目标低,给销售团队的好处自不必说,那是种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

高目标又有什么好处?最明显的好处是先期投入的机会。但是,无论主张目标高些还是低些,都不要试图用降低上级对自己和团队的信心来实现。

业务销售经理常常怀著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上级看重自己,另一方面又担心因此而加重肩上的任务。与其揣摩上级,还不如直接问自己:“我身为业务销售经理,会不会不合理地增加团队里优秀员工的目标?”

恐怕不但不会,你还会忙不迭地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透过各种办法来激励他们吧?当然,实际情况是他们的目标的确会比其他人高一些,不过高出的部分一定不会不合理,对吗?

珍惜每一次和上级谈话的机会,不要以为上级像你一样对你的市场情况了若指掌。充分展示你对自己管辖范围内市场情况的了解,侧重于机会、风险等可管理的部分。

对于不能改变的,不管是机会还是风险,都不必阐述太多。让你的上级看到真相,从而相信你的新主张,是对整个团队负责任的标志。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