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理性派还是感性派?善用“右脑思考”,弄懂别人的内心戏

当你还是社会新鲜人时,是否曾有人提醒你“工作不是玩游戏,不能以个人好恶影响工作”?或是“工作不能倚赖经验或直觉”?职场上最重要的思考逻辑基准就是数据和数字,就算是弄错了,也不能凭直觉判断,说明逻辑思考对于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真是这样的吗?

一般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相信直觉、观察、感受和经验。比方“那个人看起来怪怪的。”或“这件事情很有趣!”这种很难以逻辑说明的“感性”,可以归类为“右脑思考”。

但是,和工作有关的事情,我们却大多仰赖“理性”,也就是凡事都用逻辑和理论说明的“左脑思考”。然而,却经常遇到“用一般逻辑去思考,但事情却卡住”的状况。

过度倚赖左脑思考的结果,往往导致我们缺乏“弹性”(泛指想像力、观察力、同理心),最后于公于私都出状况。

像是生活中明明很喜欢的人却折磨他、捉弄他,工作上也无法达标、提案失败、丢掉客户,让我们的人生留下遗憾;这也说明,凡事无法只靠逻辑取胜。

举个例子说明:比方有一天你太晚回家,等门的另一半说:“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你按照逻辑(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回答:“现在是凌晨一点整。”

如果你具备右脑思考的能力,其实可以推敲言下之意(真心话)是:“家事都是我在做,这家伙却老是在外头鬼混,实在让人很生气。”

不只是生活,工作上也会遇到这种需要“猜心”的情境。

比方你到客户公司简报,对方称赞你:“真是年轻有为,说得太好了。”

听到对方这么说,千万别高兴得太早。

按照逻辑(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对方是在称赞你。但是,如果你在简报过程中,有观察到对方一脸不耐或一直看窗外,你大概可以推测对方的弦外之音,其实是在说你“嘴上无毛又没礼貌(这是哪家的小屁孩?)”。

  • 酸言酸语,隐藏著称赞。
  • 明明喜欢,却设法捉弄对方。
  • 吹捧之词,层层包住心底的妒羡。
  • 狐假虎威,用强大的气场伪装自卑。
  • 恼羞成怒,其实是别人看出自己的“内心戏”。

这些口是心非(或相反),姑且称为“人性的幽微之处”,就是那些很难用逻辑解释的起心动念。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问:“喜欢就说喜欢,讨厌就说讨厌,干嘛拐弯抹角,烦不烦啊?”

是,你说得没错,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直来直往,对吧?

想想看,如果你的主管如果对你凡事有话直说,小至早上你进办公室身上香水味太重,大到不断重提你多年前丢掉一个重要客户,试问你受得了吗?

每个人多多少少用一些方式掩藏“内心戏”,如果没有些许具有弹性的观察力、同理心或想像力,可能很难推敲对方的真心真意。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右脑思考。

    右脑思考指的是运用感性,也就是直觉、情感、观察、感受或经验,推敲对方“究竟在想什么”。

右脑思考最简单的实践方式,就是在脑中装一个“隐形的警铃”,听到太好的称赞或太坏的羞辱,都要设法自我训练,让脑中的警铃响起。

借由“铃~铃~铃~”提醒自己:“把我捧上天堂的称赞,千万别当真。把我打入地狱的羞辱,也不要太认真。”知道对方想什么,比较容易推敲“下一句该如何说”“下一步该怎么做”。

著有《假说思考》《论点思考》等畅销书的内田和成,曾任职于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超过二十年,曾获美国《顾问》杂志(Consulting Magazine)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25位管理顾问”之一。

内田和成在《右脑思考》书中指出,下一次如果你应酬晚归,等门的另一半问你:“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建议你赶紧接话:“对不起,我下次不敢了。”或是直接道歉:“对不起,下次如果我晚回来,我会事先打电话跟你说一声。”

这样的回答,就是运用“右脑思考”,重视观察、感受,并以同理心揣摩一位等门人在想什么,进一步推敲“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总之,如果你有一点观察力或同理心,或者有一点思考上的弹性(想像力),拜托你千万不要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回答:“现在是凌晨一点整。”

运用直觉和感受的右脑思考,搭配重视逻辑的左脑,能够提高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面临需要企画、提案、创意、谈判,或解决问题的场合,也能发挥洞察力(insight),让对方心服口服。

    右脑思考,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能“多一点弹性,少一点遗憾”。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